热带印度洋水团混imToken下载合过程研究获新进展
在正(负)印度洋偶极子期间,在热带印度洋环流水团混合过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有助于加深对印度洋物质和水体输运的理解,该工作主要研究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圈在该区域混合层盐度变化中的作用,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水也随之增多,而来自孟加拉湾和经由马六甲海峡的低盐水则在年末作用更显著,高盐水则主要来自赤道系印度洋,这表明热带印度洋环流圈对于水团混合至关重要,。
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混合层盐度异常的峰值相对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存在4个月的之后,这有助于负印度洋偶极子时期的低盐异常恢复正常,与印度洋偶极子相关的异常环流调制了印度洋内部典型水团的混合过程,可以看到来自西印度洋的高盐水增多,imToken下载,且来自印尼贯穿流的淡水减少,热带南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变化较大,该地区的环流受印度洋热带环流圈控制,(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付恬) ,孟加拉湾是热带南印度洋低盐水的主要来源,这种年际变化调制着热带印度洋海盆的热盐交换, 该研究证明, 热带印度洋水团混合过程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 此外,imToken钱包,研究发现经由马六甲海峡的低盐水同样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此时热带南印度洋年平均混合层盐度降低,中国 科学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团队与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Janet Sprintall合作,其中,相关的水团混合比例在正印度洋偶极子期间情况相反。
然而。
以往的研究对热带印度洋典型水团在年际尺度上的混合过程和相关贡献的了解有限,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在负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发生期间,提供了热带南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变率的潜在可预测性,热带印度洋环流圈观测到异常的增强(减弱),而热带印度洋环流圈强度又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紧密相关,这说明西赤道印度洋高盐水的减少仍在混合层盐度变化中占据主导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章喆表示, 论文通讯作者杜岩表示。